历史文化

特色文化资源

巴中不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文化内容悠久灿烂且独具特色。

一、红军文化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创建了以巴中为中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红军在开创、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政、军、群团等首脑机关分别设于通江县、巴州镇,先后在此召开了四次党代会、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及一些重要的军事、政工会议,巴中在川陕苏区的地位十分重要,红军文化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市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397处511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1点,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4处70点 ,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37处文物点206处。主要分布于巴州区和通江县境内。全市有可移动革命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19件,二级革命文物153件,三级革命文物2903件。可移动革命文物主要分布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刘伯坚纪念馆。

全市革命文物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主要有:

1、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教基地。该旧址位于通江县城,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红军在此先后指挥了反敌“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敌“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战斗,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等在此长期居住和工作。江泽民、胡耀邦先后亲自题写馆名和展览名称。

2、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教基地。位于通江县王坪,占地16亩。安葬了7800余名烈士的遗骨,建有由张琴秋亲自设计的烈士纪念碑,保存完好,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3、红军石刻标语群。全市共有不可移动红军石刻标语609幅,其中不可移动石刻标语168处394幅,已收藏入馆215幅,规模及数量居全国之首。通江县已有10处18幅标语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市原文化局又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了53处159幅红军石刻标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为“赤化全川”和“平分土地”,分别位于通江的沙溪镇和至城镇,被称为革命标语之王。

4、通江县的川陕省委党校旧址,南江县的红四门和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巴州区的巴中特别市委旧址、川陕省总工会旧址、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平昌县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刘伯坚故居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史实清楚,具有重要革命文物价值。通江县的太平红军墨书文献、列宁公园,巴州区的巴中特别市保卫局旧址,南江县的红31军医院旧址,平昌县的北山寺军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川陕苏区历史的重要实物。

5、馆藏革命文物类别齐全,如武器、钱币、文献、报刊、图片、生产生活与办公用具等样样皆有,是难得的珍品。

6、各县(区)均建有革命文物展示阵地,其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陈列内容最丰富,均是全国爱教基地。尤其是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为全国之最,享誉遐迩。

二、石窟文化

巴中自隋代至民国均有摩崖造像,唐代为盛行时期。全市共有造像222处,1100余龛、20000余尊。其中,巴州区66处,近500龛10000余尊,通江县97处,近400龛7000余尊,南江县40处,100余龛2000余尊,平昌县19处,近100龛1000余尊。其中,巴州区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通江县的千佛崖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州区的石门摩崖造像,通江县的白乳溪石窟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摩崖造像179龛2100余尊,西龛摩崖造像91龛2121尊,北龛摩崖造像38龛300余尊,水宁寺摩崖造像58龛500余尊,千佛崖石窟51龛3000余尊,白乳溪石窟20龛184尊,石门摩崖造像21龛近200尊。以上7处造像多以佛教为主,规模不凡,技艺精湛,保存完好,影响深远,价值重大,是研究南北石窟造像区域划分的可靠依据。被专家誉为:“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中石窟、国之瑰宝”。巴中石窟一直是国家、省文物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已出版了《巴中石窟总录》。倍受专业人士的青睐,潜心研究与宣传,上海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巴中石窟》画册、《巴中石窟》专著。

三、米仓古道文化

据《通鉴》所注:兴元(即今陕西汉中市)之南有大行路经集州、巴州,其路险峻,直抵巴西(今四川阆中)。据《蜀中名胜记》载:兴元之南有大行道,从城墙岩入川,经中坝坪河场,兴隆寨达孤云岭山腰(即萧何追韩信处),经韩溪至集州(即今南江县城)越巴州,直至巴西(即今四川阆中市)。大行道古称米仓道,为北出汉中进关内,通衢中原;南入巴蜀,直进成都;西北走天水,进西陇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贸之要道。据《四川通志》记载:米仓道沿线,旧时设有城堡三处,关隘六处,驿铺(站)二十一处。自明代以后,由于交通的发展,水上交通的兴起,渝州(今重庆)的开发,这条古代通道便逐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的走向了荒芜,成为历史上中原通往巴蜀的历史见证。现今,在陕西汉中、南郑,以及四川的南江、巴中、阆中等地域内,还可见到部分当年米仓古道的遗迹。如南江、巴中段就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韩溪河,曹操征张鲁而刘备所筑牟阳城遗址,宋元之际蒙哥入川攻平梁城、小宁城、得汉城等遗址,明朝设巡检司于大坝遗址,官仓坪(关隘)遗址,琉璃关和二洞桥古代石刻,千年皇柏林,石窟造像,宗教庙宇等等。

四、名城、名镇文化

巴中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即巴州区、通江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座,即恩阳镇、白衣古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乡)1座,即毛浴古镇。

巴州区:1992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巴州区古属梁州,早在商周时代为巴子国地,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渠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明国2年改州为巴中县。巴州区在历史上州、郡、县迭更。巴州区的建制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巴州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部设于巴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北地下党在巴中成立中心县委,领导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达两年之多,当年有4万多巴州儿女参加了红军,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杰出的人物和灿烂的文化,蜀汉有左将军、宕渠侯勾扶;唐有兵部待郎陈能,户部侍郎陈文汉;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民国时期有辛亥革命先驱、四川军政府总政治处总理兼财政司长董修武;当代“世界十大革命性传人”、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出生在巴中。张飞、李白、杜甫、岳飞等历代名人雅士都曾云集巴中,留下了文化珍品。巴州区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十分丰富,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4处闻名全国的摩崖造像。

通江县:1990年公布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通江的擂鼓寨遗址表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阳县。西魏大统(535—551)中置诺水县。唐武德八年置壁州。天宝元年(742年)更诺水县为通江县,迄今已历时1200多年。在川陕苏区时期,通江最先成为首府。当年通江人口不足23万,就有4.8万余人参加红军,为川陕苏区的建立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通江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有全国最大数量最多的红军石刻标语和红军烈士陵园,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川陕省委党校等,革命文物遍及全县,堪称“露天革命博物馆”。还有以千佛岩石窟为代表的众多古代文物,古代文明随处可见。

恩阳古镇:2008年由国家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巴中市城西南17公里处,总面积3.5平方公里。古镇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6年(公元525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以就近“义阳山”而得名,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1933年苏区时期在此设仪阆县苏维埃政府,后改为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乡、镇。古镇境内的红军历史文化至今保存完好,有传统格局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纵横交错的老场街、廻龙街等古老街巷,众多的革命旧(遗)址、红军石刻标语,明、清古战场关寨,隋唐时期金碧辉煌的摩崖造像尽收眼底,物流码头商铺旧迹随处可寻,湖、广、赣客商会馆,川东北民居的吊脚楼,穿斗式,青瓦屋面旧貌依存,是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古代桥梁、青石板石梯道路历历在目。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观、塔、幢分布在古镇内外,历代墨客骚人诗词、歌赋、楹联犹觉翰墨溢香。久负盛名的龙舟赛,婚丧嫁娶、灯会、庙会、舞狮、舞龙、踩高脚、茶馆、川剧座唱热闹非凡。神奇优美的传说,如“红梅恋萼”、“白支拥凤”、“五子登科”、“千佛论法”、“犀牛望月”、“马鞍披霞”、“仙女梳妆”、“琵琶断弦”、“文治护城”等非遗文化远近闻名。

毛浴乡:2009年公布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乡。毛浴乡位于通江县城北12公里处,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形若半岛,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极为繁华,有“小重庆”之美称。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在毛浴召开,诞生了著名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诠释了伟大的红军精神。毛浴乡街道全系川北民居穿斗式结构、青瓦屋面建筑,原貌保存完好,古香古色,是难得的旧式民居建筑群。革命旧址、红军石刻标语完整无损,革命历史气息浓厚。

白衣镇:2013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衣位于平昌县南端约20公里处。白衣在晋代为“柳州城”,宋时称“万云郡”,明神宗历十二年(1584)曾在此设县名“永睦县”,后改为“永康镇”,明崇祯期间在老街牌坊竖一白衣观音神像,始称“白衣庵”。白衣镇现分白衣新街和白衣老街,老街即是白衣古镇。古镇临河,自古为水上交通要道,商业历代繁荣。白衣古镇现有保存较完好的两条原始街道,尤其是风火墙建筑较多,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有汉砖、牌坊、古庙、吴氏官邸等文物存在,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古代场镇。

五、非遗文化

悠久的历史,聪慧的巴中人民,创造出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全市通过全面调查,共有1014项文化遗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非遗得到了较好地保护和传承,全市1014项非遗项目均由各县(区)进行了分批全部公布,市级分三批公布了25项,省级分两批公布了10项,国家分两批公布了2项。我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巴山背二哥》、《翻山铰子》、《十里坪》、《月儿落西下》、《巴中皮影》、《巴山茅山歌》、正月十六登高节、通江石雕、江口醇酒传统酿造技艺、说春等项目,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翻山铰子》曾多次在全国演出,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央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金土地》栏目录制成片,并在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汇报演出。《巴山背二哥》在西部原声态民歌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六、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遗迹遗物贫乏,至今无文化遗迹可考,仅《巴中县志》略有记载,部分文化遗迹各有其说。大致有如下几处:

1、严颜墓:位于巴中市草坝街中段,严颜忠州人(今重庆市忠县)汉末属刘璋部将镇守巴郡。到三国时刘备克蜀仍严为巴郡太守与张飞共扶蜀汉。其间屡建奇功,世代为巴州人民敬仰,曾修庙建祠以纪念其功德。《通志》载:“汉将军严颜墓,在城西门外,旧有庙在墓后。清道光9年知州陆成本复于墓前修殿,刻大石像以祀之。墓碑为崇祯壬午知州梁商,叶可绪题立,昔人有凝墓不应在此”。《通志》又载:“忠州西南20里有严颜墓,仪陇县东南亦有,与巴中凡三见,按宋宗忠简公泽所撰:英惠侯庙记,亦不云有墓,但血食已久,神灵至今犹赫,县之奉将军,凡如阆中之祀桓侯以事考之当不谬耳”。上世纪50年代,该墓封土尚存,据《巴州志》记载:“北宋宣和四年时墓应庙栋宇倾坏,支以他木,上漏下湿,不避风雨,破烂不堪宋宗泽率州人复修,明朝建碑。2000年巴中旧城改造,经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委派考古专家布孔探方探测结果此地并无任何遗迹遗物,仅在施工中街面前出土有严颜铁像一尊,明清时期瓷器数件,现巴州区文物局收藏。

2、插旗山:据《巴中县志》记载:插旗山在县东5里,一峰兀起,顶锐而有小台,名义无考,士人以为桓侯遗迹,上有桓侯庙,民国5年(1917年)邑人重修。又据《巴州志》记载:“插旗山在县东5里。矗立江岸,小而完固。相传汉桓侯行军过巴,插旗于此,故名,后接尖山寨,高插云表,俱为治城外藩。又据清代李含菁《重建插旗山桓侯祠碑序》:“插旗者何?汉张桓插旗者何?传世桓侯由间道攻蜀,夜巴州,曾插旗山颠,遂以名山”。考巴州,在后汉时分宕渠,此地名汉昌县,不名巴州,惟《三国志》记载:建安18年先主自涪攻雒,桓侯从亮,云等溯流定江州,亦无空道经宕渠之文,19年先主领益州牧,桓侯领巴西太守,后曹操使张郃屯兵汉中,进军宕渠,侯率劲卒大破郃兵,郃返南郑,巴土合安,距此百六十里,侯之沿山插旗,使郃不敢东犯。

3、斗阵坡:据《巴中县志》记载:“斗阵坡在风垭。旧志云:在县东百三十里相传严将军迎战桓侯处”,其斗阵坡现今在平昌县青云乡斗阵村。

七、晏阳初名人文化

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是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1890年12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早年就读于巴中、阆中、成都、香港和美国。1918年到法国为华工服务,创办华工识字班,从此立下不当官,不发财,一辈子为劳苦大众服务,1920年回国后,他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信条,除天下文盲为己任,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晏阳初任总干事长。1926年他将平民教育运动的重心放到农村,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实验,创造了著名的“文化、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和家庭、学校、社会的三大方式为核心的“定县实验”,将平民教育运动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发展到对整个乡村综合改革的乡村建设新阶段。上世纪50年代起,他创造了国际乡村改造促进会,将产生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定县经验推广到更为广泛的国际舞台,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欢迎,美国总统里根在致晏阳初先生的生日贺电中说:“您为免除人类的愚昧和贫困所做出的贡献是您赐予未来一代最宝贵的财富”国际学术界称他为“平民教育之父”、“乡村改造的奠基人”,称他的经验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又一贡献”。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齐名被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分别获得菲律宾、危地马拉政府授予的金星勋章和国鸟勋章,国外9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十多个城市为他塑像,1988年美国总统又授予他“免除饥饿终身荣誉奖”等。1990年7月晏阳初先生享年100岁病逝于美国纽约,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的一半骨灰带回他的家乡巴中安葬,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这位巴中骄子的怀念,更为了以他的辉煌业绩启迪后人,原巴中县委、政府于1991年在巴州镇塔子山村修建了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在展馆前修建了晏阳初陵墓,墓前雕塑了晏阳初博士的汉白玉胸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事委员长雷洁琼撰写了晏阳初博士墓志碑文。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巴中名人文化资源,更加彰显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2001年9月巴州区委、政府自筹资金租用园区土地64亩,扩建了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展馆内进行了重新布展陈列,征集了部分文物充实了展览,绿化了园区,修建了休闲道路,参观广场,亭、阁、牌坊等基础设施,园内雕塑了巴州古代名人雕像,成立了晏阳初博物馆,该馆现已纳入了国家免费参观博物馆。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八、宗教文化

巴中境内古代宗教寺、观、庵、庙宇于“文革”时期多已损毁,上世纪90年代善男信女复修数处,但均不具规模,缺乏宗教文化氛围,在旅游开发的今天,宗教文化是旅游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挖掘巴中宗教文化资源,探寻古代巴中宗教文化史迹,为文化旅游开发服务,其《巴州志》记载如下:

1、佛教:城周有四龛,均为佛教造像,南龛寺,古佛尤多,观严黄门南山表,属岁月绵远,仪形亏缺,二语知雕镌在梁魏,时为巴中佛教盛始,至唐敕以光福名寺,又诏于望王山建要羊观,教愈炽,宋及元明盛不如唐,清盛于乾嘉之世,戒坛首立于金山,而竹山寺、双桂堂,继之,迄于民国,县城之南泉寺,间或开期传戒,立有会老,僧言达摩以来,宗派犹熟,惜道外远逊于唐之漆僧,供香火业超度安能于禅宗大法,况女而尼者乎,约计城乡,观僧四五百人,尼百余人,不甚发达足见巴人之迷信也。

2、道教:后汉张道陵来蜀鸣鹤山,有道经24篇,其教流行于川中,巴之讲道家学者,以道陵为宗,昔有道人号雪蓑,精吐纳术诗文无尘俗语,清光绪末,满道士积行于鹿台山,著保身金丹行于世,是二人者,道其所道,固无非笑之者,今者修道仅数十人,而真诠莫解。

3、回教:清中叶,回人来巴数家,不食猪肉,名为小教。环西门城壕及四巷子而居,外花丛垭尹家铺有之,统计十余户,人口百余人。

4、天主教:法人金司铎于清同治初来巴传教,建圣修堂于大东街,光绪末年,又于正街立堂一所,礼拜日,集教讲圣经,逐渐推广巴州各地。

5、耶稣教:清光绪23年英杜牧师来巴中,建礼拜堂于老南街依约传教,每星期集教友于堂,男女分列,祝赞上帝,讲演圣经,后又于城内外立堂2处,鼓楼女教士居住,西门外男教士居住,32年魏牧师于城西设华英学校,灵应山修避署院,教逐渐推广于巴中各地。

九、生态文化:

大巴山万千群峰之间,天地造化穿越岁月的苍凉,孕育出天下奇作——南江光雾山、通江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留给了世代广袤丰厚的绿色生态宝库和吸引世人的观光旅游资源。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地处成都、重庆、西安的几何中心——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南麓,幅员面积830余平方公里。由桃园、牟阳城、十八月潭、神门、小巫峡、普陀山、万字格等七大景区组成,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深潭、田园山林于一体。有“九寨看水,光雾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之美誉。

光雾山还被国家评为“中国红叶之乡”,每到10月中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给世人展示了光雾山火红的绚烂和巴中火热的情怀。

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诺水河地处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东段南麓,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景区共有溶洞128个,洞内可游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40余个,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毗邻,各具特色,被称为“溶洞之乡”。号称“地下奇城”的中峰洞,洞道面积24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溶洞之一。洞中钟乳石发育完整,千姿百态,冰清玉洁,五光十色,妙趣横生,如临仙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